自2001年以来,我国农区的肉牛价格节节攀升,然而令人费解的是,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增反降,曾辉煌一时的农区养牛业呈现萎缩之势,以至多数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遇到同样一个难题:牛源不足。
农区肉牛产业为何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?养牛业能否再度“牛”起来?
自2001年以来,我国农区的肉牛价格节节攀升,然而令人费解的是,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增反降,曾辉煌一时的农区养牛业呈现萎缩之势,以至多数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遇到同样一个难题:牛源不足。
农区肉牛产业为何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?养牛业能否再度“牛”起来?
传统养牛业快走到尽头
导致养牛业萎缩的原因较多,但最主要的是:母牛繁殖无利可图,传统养牛业的根基开始动摇。
我国农区的肉牛饲养业,是建立在耕牛养殖基础上的新兴产业,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小生产方式,以千家万户饲养母牛、自繁自育为主。由于养殖耕牛只重使役,不讲效益,加上母牛繁殖周期长,一头母牛一年才能产一头犊牛,“饲养一年为使唤,生个犊牛算白捡”,便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养牛观念。故此,犊牛价格一直过低,不能弥补母牛和犊牛的饲养成本。尽管这几年肉牛价格涨幅较大,但除部分被同时上涨的饲料价格抵消以外,主要体现在了大育肥牛身上,犊牛价格涨幅较小,母牛繁殖无利可图的状况并无多大改善。加之,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,近年来牛的使役作用急剧下降。这样一来,饲养母牛既没了用处,又不赚钱,养牛户自然减少,母牛不断被杀。
“屋漏偏逢连阴雨”,另外几个因素也制约着养牛业发展。
一是“杀青”之风,严重浪费了肉牛资源。由于牛源不足,加上专业育肥场和育肥大户少,近年来一些急功近利的个体屠宰户,便趁机掀起一股“杀青”之风,将大量未经育肥的小牛扼杀在摇篮之中。
二是“盗抢”犯罪,严重冲击了养牛业。近年来,一些地方“盗抢”肉牛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(主要针对散养户),并由“暗偷”发展到“明抢”,严重打击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。
三是肉牛生产和加工水平较低,影响了牛肉出口和养殖效益。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,饲养管理和屠宰加工水平都较低,牛肉单产、质量等重要指标均落后于国际水平,既影响了牛肉出口,也制约了整体效益的提高。
动物疫病增多加重,务农劳动力减少,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养牛业发展。
产业转型势在必行
上述种种问题,尽管性质不同、形式各异,但多多少少都与养牛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。因此,加快产业转型,是解决上述问题、促进养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。推进产业转型,需要做好三个层面上的工作。
第一,加快生产方式转变,让养牛业尽快挣脱小生产的束缚。通过大力发展规模育肥(包括育肥大户、育肥场和小区),把肉牛繁殖和育肥这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分离开来,着力提高生产的专业化、规模化水平;同时促进母牛繁殖、规模育肥、屠宰加工三个环节的有机连接,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。
第二,加强对养牛业的扶持,帮助其度过转型阵痛期。扶持的重点,首先是规模育肥。发展规模养牛,投资大,占地多,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举步维艰,需要在贷款、用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。其次是母牛繁殖,可按实际繁殖的犊牛头数及良种化水平,给繁殖户以适当补贴,调动其生产积极性。
第三,严打“盗抢”犯罪,严刹“杀青”之风,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,以保护养牛业发展;大力提高肉牛生产和加工水平,引导健康科学的牛肉消费,努力扩大牛肉出口,以促进养牛业发展。